Monday, November 15, 2010
手愈鬆,拳愈重
「鬆」為什麼是力的良導体呢?
這個問題,我本來一直想不透,後來,我想出來了。因為,當接觸的一瞬間,有發生「碰撞」,所以對方的身体,吃到了我的力,他會後退。如果對方後退的這個一瞬間,我的手沒有同時伸展,繼續把我的力,灌到他的身上,威力就變小了。然而,我的手愈鬆,他後退的一瞬間,我的手伸展得愈透徹,穿進去的勁也就愈強。
在物理學上,『力』 乘上『作用的距離』 = 『功』 ( 單位是焦耳 )
手愈鬆,作用的距離愈長,威力也愈大。
Sunday, October 31, 2010
最近一直被黃老師罵~
Friday, October 29, 2010
Monday, October 25, 2010
[轉貼]內功的科學解釋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連環滾手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外門打入的三種破法( 膀手、攤手、麻手 )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交岔封手的變化形式
Monday, October 11, 2010
轉馬的要訣
Tuesday, October 5, 2010
練武一年半
Friday, October 1, 2010
交岔封手的探討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林口的小學老師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兩點齊放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避實擊虛
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鬆 與 聽勁
Sunday, September 5, 2010
接手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常見的錯誤:手肘硬碰硬
Monday, August 23, 2010
整理教材有感
不換手的技巧
常見的錯誤:二度封手
Friday, August 20, 2010
Thursday, August 19, 2010
破解交岔封手 ---> 滾手
大師兄談走位
Saturday, August 14, 2010
四技 與 四種訓練法
Saturday, July 17, 2010
刪去的動作
// 應該修正的動作:
(4) 拉手臘手
這招,因為臘手的動作太大,產生太大的空隙。修改成拉手衝拳,空隙將會小得多。
Monday, June 28, 2010
膀、攤、伏的變化
向前:最具有攻擊性
向後:對於對於最具攻擊性的動作,可以借力
向上下左右:適合卸力
由這個概念出發,膀、攤、伏於同側接手時的變化如下:
膀手的變化:
向前:穿橋
向後:翻轉到外門
其它:轉成攤手
攤手的變化:
向前:穿橋
向後:之後轉成出印掌
其它:轉成膀手
伏手的變化:
向前:衝拳
向後:拉手
其它:枕手
Saturday, June 26, 2010
進階的帶手手法
Friday, June 25, 2010
有系統的訓練方法( 第二年之後 )
Thursday, June 17, 2010
逆滾 & 破解三角封手
// 要使用抱牌掌時,如果遇到對方鬥力的情況,以身補手,身體下沉,將對方的力量卸去。
Tuesday, June 15, 2010
詠春拳的心法
Tuesday, June 8, 2010
Monday, June 7, 2010
詠春拳的level
Sunday, June 6, 2010
面子放下來了,功夫就出來了。
Saturday, June 5, 2010
來留去送與招式 part 1
Wednesday, June 2, 2010
三種打法
(1) 散打
(2) 鬥力才有辦法出打手
(3) 不鬥力也可以出打手
為什麼是這三種?
(1)沒有沾黏 ---> 散打
(2)有沾黏 ,但是動作和感覺沒有結合( 只有不到5%的動作是來留去送 ) ---> 鬥力才會打
( 因為只有鬥力的時候,才能清楚地掌握對手。)
(3) 有沾黏 + 有來留去送
Tuesday, June 1, 2010
Monday, May 31, 2010
教學的內容大綱
Thursday, May 27, 2010
詠春拳 ( 成招成打手 )
Tuesday, May 25, 2010
四兩撥千斤
(1)遇到下壓的拉手時,腰、膝下沉一點,使對方的力量無法加於我的手上,此時,手便可以順勢滾起。這個道理是類似於太極的心法。
(2)由於 J = F * S ( 功 = 力 * 位移 )
應用於卸力:遇到對方的力量時,如果可以改變對方的軌跡,使對方的拳頭走較長的軌跡才停止,就可以用很小的力,就處理掉。
應用於發勁:攻擊對方時,如果可以讓對方無法逃跑,必須用超短的距離,吃下這股力量,這樣,作用於對方身上的力就會超大。
Monday, May 24, 2010
Friday, May 21, 2010
Thursday, May 20, 2010
逆滾的招式
(1) 逆滾 + 拉手砍頸手
如果對方的雙手,都位於我方滾手之攤手和膀手的中間,(1)就很合用。因為膀手轉拉手可以拉到對方的雙手。
(2) 逆滾 + 攔打
如果對方只有其中一隻手,位於我方滾手之攤手和膀手的中間,就比較適用(2),利用攤手變化出的攔手控制對方的其中一隻手。( 同時由於起膀手的關系,對方理論上,另一隻拳如果要打,也是從攔手的那一側打。)
Tuesday, May 18, 2010
Thursday, May 13, 2010
滾手之後,可以使用的攻擊手法( 共9種 )
(*) 逆滾:
(1) 逆滾 + 拉手 砍頸手
Monday, May 10, 2010
鬥力的處理
(2) 下拉 + 橫向封手 => 向下
Sunday, May 9, 2010
招式的小整理 ( 第一年 )
///
十二種基本常用,由位置分類的攻擊手法
(2)抱牌掌 ( 雙進 )
(3)上拉下打 ( 下進上退 )
(4)攤封 ( 上進下退 )
(2) 雙盤手穿入 (雙進)
(2) (外門打手) 內橫封,外門打手
上下手交錯:
(*) 三角封手
(*) 逆滾 +砍頸手
(*) 正滾手+臘手
Friday, May 7, 2010
對打的困難點
Thursday, April 8, 2010
詠春拳的五種基本手法---"拳種"
Sunday, April 4, 2010
詠春拳應用於實戰
Saturday, March 6, 2010
詠春拳 ( 過手的細節 )
// 口訣: 枕拉拍臘 外引引衝
3 逆滾攔打
帶手的一方做拉手後,一手攤,一手離手出拳
詠春拳之黐手( 目的 )
什麼是黐手:
黐手是詠春拳特有的訓練方式,是兩個人互相用各自可以完全掌握的速度和節奏,做招式的對拆,可以視為是「自由對打」之前的「引導對打」。許多技擊訓練中,都含有「自由對打」的成分,在進入自由對打之前,也都有「引導對打」的訓練方法。然而,詠春拳在招式的設計上,非常的精巧,以巧勝而不以力取,也因此黐手必須要格外的有系統,才能讓人充分地學習這門精巧的拳術。
黐手的目的:
一.培養感覺
詠春拳是一種依賴觸覺的拳術。在打鬥中,必須依賴觸覺,來查覺對方的招式,因為如果使用視覺,往往容易因為視覺的死角,造成空隙。也因此,詠春拳的進階者可以蒙眼對打。人的觸覺其實很靈敏,然而,大腦是否可以對皮膚接收到的觸覺,做出正確的判斷,卻需要大量的練習。在大量的黐手之後,漸漸地會讓大腦了解招式和觸覺之間的對應關系。讓練習者可以只憑著手上的感覺,就能掌握對手當下使出的招式。
二.體會放鬆
人的肌肉骨骼系統,就像是二根木頭,以鉸鏈相接,再用二條繩子在鉸鏈的兩個運動方向連接住。一條繩子拉緊、一條繩子放鬆,二根木頭就可以運動。如果兩條繩子同時拉緊,那這二根木頭彼此的相對位置就會固定。
一般人在用”伸肌群”出力時,之所以無法發出強大的力量,在於,不停著思考著要出力。然而,一般人思考要出力這個思緒,往往是會對應到屈肌群。也因此,愈想著要出力,愈是用到屈肌群的力量。伸肌和屈肌同時用力,拳頭的速度也自然快不起來了。在黐手的練習中,先試著以輕鬆的方式做出伸展的動作,在足夠數量的練習後,自然能夠體會屈肌群放鬆的感受,此後,自然可以在出拳時,發揮伸肌群的力量。
人在未經訓練時,遇到壓力或是緊張,肌肉的反應也是收縮,有時是屈肌、伸肌同時收縮。這樣的情況下,由於關節被鎖死,肢體之間就形成了極好的剛體結構。這種時候,手腳無法靠著動作去卸去對手的力量,人就變成了一根木人椿,一旦遭受對手的力量,很容易就失去重心。
在黐手的練習過程中,由於不停地看到拳頭在面前飛舞,日子久了,自然可以克服緊張感,身體就自然可以放鬆了。
三.培養出招的節奏
人在未經充分的訓練時,大腦很難同時出招又同時觀察對手的動作。這時候,人的大腦在自己一招還沒有完成之間,往往是空白的。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個出招的瞬間,就像是音樂的一個拍點。經過訓練之後,由於大腦已經習慣了,自然適應更快的節奏。
注意,此處,出招的速度和出招的節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招式的速度,可以用拳頭的速度來定義。如果要拳頭的速度快,一個人獨立不停地練習某個動作,時間久了,這個動作就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完成。
然而,出招的節奏,卻是一個類似音樂節奏的概念。要讓出招的節奏可以加快,必須讓大腦一片空白的時間不停地縮短。這勢必需要透過黐手才能練習。
四.體會結構力
在詠春拳的招式中,每一個招式,都有其力學結構。正確的使用一個招式,除了招式要用在合適的時機之外,這個招式本身的結構力,也必須正確的體會。許多動作,都應當配合接地力來使用,才能發揮威力。藉由利用力學結構來和對手對抗的力量,往往可以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