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6, 2010

詠春拳之黐手( 目的 )

什麼是黐手:

黐手是詠春拳特有的訓練方式,是兩個人互相用各自可以完全掌握的速度和節奏,做招式的對拆,可以視為是「自由對打」之前的「引導對打」。許多技擊訓練中,都含有「自由對打」的成分,在進入自由對打之前,也都有「引導對打」的訓練方法。然而,詠春拳在招式的設計上,非常的精巧,以巧勝而不以力取,也因此黐手必須要格外的有系統,才能讓人充分地學習這門精巧的拳術。

黐手的目的:

一.培養感覺

詠春拳是一種依賴觸覺的拳術。在打鬥中,必須依賴觸覺,來查覺對方的招式,因為如果使用視覺,往往容易因為視覺的死角,造成空隙。也因此,詠春拳的進階者可以蒙眼對打。人的觸覺其實很靈敏,然而,大腦是否可以對皮膚接收到的觸覺,做出正確的判斷,卻需要大量的練習。在大量的黐手之後,漸漸地會讓大腦了解招式和觸覺之間的對應關系。讓練習者可以只憑著手上的感覺,就能掌握對手當下使出的招式。

二.體會放鬆

人的肌肉骨骼系統,就像是二根木頭,以鉸鏈相接,再用二條繩子在鉸鏈的兩個運動方向連接住。一條繩子拉緊、一條繩子放鬆,二根木頭就可以運動。如果兩條繩子同時拉緊,那這二根木頭彼此的相對位置就會固定。

一般人在用伸肌群出力時,之所以無法發出強大的力量,在於,不停著思考著要出力。然而,一般人思考要出力這個思緒,往往是會對應到屈肌群。也因此,愈想著要出力,愈是用到屈肌群的力量。伸肌和屈肌同時用力,拳頭的速度也自然快不起來了。在黐手的練習中,先試著以輕鬆的方式做出伸展的動作,在足夠數量的練習後,自然能夠體會屈肌群放鬆的感受,此後,自然可以在出拳時,發揮伸肌群的力量。

人在未經訓練時,遇到壓力或是緊張,肌肉的反應也是收縮,有時是屈肌、伸肌同時收縮。這樣的情況下,由於關節被鎖死,肢體之間就形成了極好的剛體結構。這種時候,手腳無法靠著動作去卸去對手的力量,人就變成了一根木人椿,一旦遭受對手的力量,很容易就失去重心。

在黐手的練習過程中,由於不停地看到拳頭在面前飛舞,日子久了,自然可以克服緊張感,身體就自然可以放鬆了。

三.培養出招的節奏

人在未經充分的訓練時,大腦很難同時出招又同時觀察對手的動作。這時候,人的大腦在自己一招還沒有完成之間,往往是空白的。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個出招的瞬間,就像是音樂的一個拍點。經過訓練之後,由於大腦已經習慣了,自然適應更快的節奏。

注意,此處,出招的速度和出招的節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招式的速度,可以用拳頭的速度來定義。如果要拳頭的速度快,一個人獨立不停地練習某個動作,時間久了,這個動作就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完成。

然而,出招的節奏,卻是一個類似音樂節奏的概念。要讓出招的節奏可以加快,必須讓大腦一片空白的時間不停地縮短。這勢必需要透過黐手才能練習。

四.體會結構力

在詠春拳的招式中,每一個招式,都有其力學結構。正確的使用一個招式,除了招式要用在合適的時機之外,這個招式本身的結構力,也必須正確的體會。許多動作,都應當配合接地力來使用,才能發揮威力。藉由利用力學結構來和對手對抗的力量,往往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