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8, 2011

發勁

今天黃子健師父講解尋橋時,看到了我發勁的動作,就針對我的動作,做了如下的評語:
「你發勁的動作,是想要把對方發出去,這個企圖,使得你的勁是散漫開來的。正確的方式是:你應該要想著做好你自己,你只是去佔有眼前的這塊空間,對方會彈多遠,不知道。用這個概念去做,才容易發出完整的勁。」

Friday, November 18, 2011

逆攔打

大師兄刪去了「逆滾」一招。然而,我仔細觀察大師兄的動作,發現他有一招「逆攔打」算是剛好補足了本來逆滾可以發揮妙處的空隙。

老師在帶手時,教我的攔打。大概上是:本來的上手再向上攔,下手順勢出拳。( 這種攔打就叫它正攔打吧。)

大師兄用的逆攔打是這樣的:本來的下手向上攔,封住對方的雙手,本來的上手變成下手了,順勢出拳。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鬥力的動作容易引導出鬥力的動作。

大師兄曾講了一句話:「鬥力的動作容易引導出鬥力的動作」,意思是,「我用鬥力的動作打別人,別人也容易用鬥力的動作來回應我。」

我對這個概念的分析如下:

(1) 喜歡鬥力的對方一個動作來,是帶有攻擊性的
(2) 我的動作回去,因為慢了一拍,所以我有鬥力
(3) 喜歡鬥力的對方當然是跟我鬥力
(2a ) 我的動作回去時,如果我轉了念頭,先讓一下,成功地破掉對方的動作
(3a) 假設對方的反應也滿快的時候,他理所當然地立刻再發動一次攻擊

於是,在沒有充分自我覺察的情況下:
我跟對方鬥力,我壓力小 ( 對方也只是鬥而已。)
我不跟對方鬥,我反而壓力大 ( 因為對方也開始放出更多的念頭。)

自我覺察不夠的人,自然會選擇壓力小的道路,然後就愈來愈鬥了

Sunday, October 30, 2011

目標

最近在練功時,領悟了一件事:

練功,應該要有「目標」。長期的目標,當然是技藝精進。但是,短期的目標,應該是要很小的、很明確的。一步一腳印地前進。

現在我練功的目標,就是熟練「滾手」,只要滾手練好了,就可以再向下一個目標前進。一次定一個小小的目標,(例如一招。) 時間久了,有個十幾招精熟的招式,就很夠用了。

Monday, October 10, 2011

剋鬥力的方法

大師兄:
「別的門派的不會跟我們黐手,一上來,就是搶快、鬥力、偷打、漏打。以前老一輩詠春門人,在真實的對打時,常常都是用腳解決對手的。因為對手一鬥力的瞬間,就有起腳的機會。也是因為如此,沾黏才是不破的防禦之道。單純的防守中線,無論怎麼守,都守不住對方的腳。」

「最近你們這樣打得比較兇一點,這也是一種好事。一般而言,經過一段時間嚴格的對打環境、打很兇的訓練,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攻擊的密度非常高,一種是防守滴水不漏。不過,以上這兩種都不是成功的結果。能夠脫穎而出的,是兩者皆備的人。」


Monday, October 3, 2011

練武二年半

最近黃子健師父在週六時,都會鼓勵師兄弟拿出真本事,積極地攻擊。( 簡單的說,就是打兇一點。XD ) 這個週六的特訓一下來,本來攻擊手法不特別多的師兄弟一個個都變得兇猛無比。

我本來還自己的防禦還ok的。現在師兄弟開始積極地打了之後,我又發覺我的防禦不太ok了。( 都被打了還能說什麼呢?冏。)

要再來好好地加強防禦的部分~~


Monday, September 5, 2011

以柔克剛的基礎

今天大師兄示範滾手: 在對方用盡蠻力不讓我方滾手時,如何依然作出滾手。

他講了其中的道理:「不一定是一個動作去化解另一個動作,可以是7、8個動作去化解對方一個動作,只要意念的密度高,自然可以做出大量的動作。就好比我們徒手去拔一個釘子,直接向上硬拔很難拔,但是,如果左右搖晃( 一連換了好幾個動作 )就可以輕巧地拔出來了。 」

換另一個角度思考,本來比武,直覺的思考就是比快、比力量。然而,有了功夫,要剋制快,就依賴沾黏,去做出比對方更有效更合理的應手,使自己總是處於攻擊方。要剋制力,則是靠著高密度的動作,使對方的力量無效化。( 也合於我的師父所講的:一個要點是「黏」,一個是要點是「密」 )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練聽勁需要注意的事

根據大師兄的說法,在手部如果:
1. 鬥力
2. 強打
3. 不習慣沾黏
4. 不發掘念頭
5. 太常使用的部位
6. 不常使用的部位

都很難練出相當的聽勁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貓咪的鬍子

大山倍達曾說過一句話,「把人縮小成跟貓一樣大小,關進籠子裡去對打的話,人要加一把武士刀,才能打成平手。」顯然就算是空手道的大師,也對於貓的反應能力讚嘆不已。

貓如果被拔掉了鬍子,就會抓不到老鼠。原因是因為,牠的鬍子和人類的不同,是「觸毛」。牠的鬍子本身有雷達的功能。

我的師父黃子健,他如果用他最靈敏的感覺,可以做到近乎只用手上的汗毛接觸對手,就能查覺對手的來去。( 詠春拳要不要改名叫貓拳算了~XDXD )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蒙眼黐手的心得

又有好一陣子沒有蒙眼練黐手了。今天又來蒙一回。
主要的心得有兩個:
(1) 走位很難處理
師弟看我一蒙眼,果然還是會想試探一下。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利害。一個個都使出了走位--這種我在蒙眼的條件之下相對不好處理的打法。( 這也讓我了解到,難怪平常我總是在這種走位時會挨打,原來我在這種條件下,聽得特別不清楚。)

(2) 遇到會用換的,也很難處理。
我平常遇到會用換的,(這種人通常也很會鬥力 ) ,我通常是讓他們交岔手,自己把自己卡住。不過,在蒙眼的條件下,我比較不傾向做這個交岔手的動作,因為有機會,我就直接打了。也因此一直被換到。

對側手型式的單黐手

詠春拳入門時,要練的單黐手,是同側手型式的。( 我的右手黐對方的左手。) 然而,真實的對打中,總會有出現我的右手接對方的右手的時候。我問了大師兄,為什麼詠春沒有一種單黐手,是練習對側手的問題? 不是應該要有這種訓練方法嗎?

大師兄給的答案是:「因為對側手的問題,必須和身位、起腳一併同時考慮。」所以過去的詠春宗師,把這些動作,安排在木人椿裡。

無限小的動作

以前聽過黃子健講一句:「在黐手的時候,雙方如果鬥力了,先讓的那個人會贏。」這是講「讓」。以前有問過大師兄,某個對方攻向我正中線的動作該如何解,因為我一讓就挨打。大師兄給的答案是:「在動作中插入動作。」這種用「捨己從人」的打法,要用語言描述清楚,實在是很困難。

讓我們考慮用「無限小的動作」來解釋這種打法吧:

當對方的手/拳帶著相當的一股勁力壓過來時,我的手用一個無限小的動作在一瞬間讓出一小段距離時,這個瞬間,對方之於我的作用力會變成零。( 這個就是卸力。)由於我的手已經自由了,接下來要做什麼動作都很容易。話雖如此,前述這個無限小的動作,卻是最難的部分。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夠小的動作,讓的這個瞬間,對方還可以再吃進來一次,愈是卸力卻愈是挨打。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一定要可以起腳

大師兄曾經告訴過我:「如果想出的解法,會讓人不能起腳,那這招一定是錯的。每一招都一定要可以起腳」( 証明的方法,應該就是他輕輕鬆鬆地把我打爆…。)

這幾天,在我處理對手迫在我肚子前十公分的拳頭時,我想出的解法,雖然可以起腳,付出的代價是:我可能得讓對手的拳在我肚子前一公分,甚至零公分劃過。根據一個師弟的看法,他認為我在「偷」距離。這段身前十公分的距離,不應該再拿出來用,兩手和敵人鬥到力就算了。( 直接視為是special case,然後忽略不計??)

我想了很久,似乎在記憶中,黃老師也示範過這種「險中求勝」的招式。不過這種招式還真難練。

Tuesday, August 23, 2011

有形的動作 <-> 無形的力

這幾天,隨便找小朋友來玩。( 我遇到國小的小朋友,就隨便和他們對打,比試。) 在比試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他們的力氣/反應速度遠輸給我,我的滾手,依然無法做出。結束之後,我再三思考,問題的根源。

因為我的滾手,並沒有掌握到卸力的重點。滾手由於是雙手的動作,我總是潛意識的認為,這個動作,就是向前。不,並不是這樣的。完成的結果,也許是向前,但是,中間的過程中,應該是可以向任何的方向去移動的。往哪個方向去,就是卸了那個方向的力。對手的力,是一瞬間的,卸了力之後,自然就可以完成動作。

而這個錯誤的來源,從某些角度而言,是在於只注意到動作,卻沒有理解動作中含有的「力」。因為動作可以看得見,而一個動作中,所蘊含的「力」,卻是肉眼不可視的。基本上,來留去送的重點,在於這個無形的力,而不在於有形的動作。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接手

詠春拳的接手,是一個獨立的課程。我只有偶爾想到的時候,才練一練。真的去模擬對打時,我都是用盲目的衝拳。( 因為接不到手 )

這樣用盲目的衝拳來取代接手,是有問題的。不過,似乎沒有好好地練過接手之前,也無法克服。目前為止,好像也是只有「接一手」接得比較ok。接第二手就開始接得不太好了。


Thursday, August 18, 2011

滾手的表現方式

前幾天,大師兄表現了一種滾手:
我把他的手交岔,用力向他的身上壓。他先是手向後收,卸力,然後,向側邊滾出去。

今天,老師也表現了一種滾手:
做法是: 轉馬,同時滾手向前拋出。

Tuesday, August 16, 2011

章魚手的破解法--續

今天和師弟討論時,師弟當下想出的動作,是小念頭的「脫手」。

我仔細比較之後,覺得,還是小念頭的這招脫手,用來處理章魚手,是最好最巧妙的動作。因為不需要用很兇猛的勁,還是一樣脫得開。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避正打斜

今天去黐手,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會處理,對手使用避正打斜的方式進攻的問題。以往遇到的攻擊模式,通常都是中線對中線,很少去探討這個對手使用避正打斜攻進來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論是攻擊或是防禦,都有不少的新問題。

Saturday, August 6, 2011

麻手

最近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膀手的問題。

當我用右手的膀手,去接別人的右手時。對方會故意壓向靠近我手腕側的地方,讓我很難攤回來。這招,在很多門派,是脫手砍對手的肋骨。然而,如果要堅持沾黏的打法,就得放棄這種脫手的動作。

請教了大師兄後,師兄給的解法是,讓對手的拳攻進來,順對方的勢,先出「麻手」,以腕背使對方的手偏向中央,再用掌底帶走對方的手。這招麻手,可以說是極為精妙,大師兄總是說,它是第四個拳種。

Tuesday, July 26, 2011

捨棄一些動作

用鬥力的動作去打別人,別人往往也會出鬥力的動作。( 因為這是人的本性。) 然而,遇到高手時,高手用鬆的動作打回來時,就糗大了。

但是,練功時,往往沒有注意到這個盲點,一直用鬥力的動作去贏人,贏了人沒有錯,但是還是一樣是肉腳。因為用的還是鬥力的動作。遇到高手一點用也沒有。

Monday, July 25, 2011

詠春之路

從學小念頭的時候,一開始是學一堆「動作」,對於詠春的理解是:「這是一堆很炫」的動作,而且用動作可以打贏蠻力。

學到尋橋的時候,開始學到「勁」的層次:明明動作相似,但是,使用的肌肉不同,完成動作的方式不同,發出的勁自然也不同。

到了標指之後,開始理解到「沾黏」的層次。之後,所以的技術都是建立在「沾黏」之上了。

領悟了沾黏之後

在黃子健門下,學習詠春的道路是這樣的:先學拳架,再學基本的用法( 過手 ),之後,跟師兄弟黐手時,自然的會表現出"散打模式"的詠春。

然而,散打模式的詠春含有的拳理,只到「尋橋」的層次而已。

在「標指」之後,講求的拳理,是建構在「沾黏」之上的。領悟了沾黏之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1) 沾黏模式
在有相當的聽勁時,可以只依靠沾黏對手,讓對手很難出打手。表現出來的樣子,像是用手妨礙對手。

(2) 沾打模式
一旦接手之後,一有機會,就以沾黏為基礎,出打手。由於沾黏的打手是帶有封手的概念,可以辦到以慢打快。

(3) 沾黏即發
在接手的瞬間,就立刻變化出動作。( 不同於沾打的尋找機會,在這個層次,必須做到,接觸的一瞬間,就找到機會出打手。) 使得「打手」這件事,和「沾黏」同時發生。可以超越体格的限制。

Thursday, July 21, 2011

太極拳 --- 打手歌

這幾天,不小心看到了太極拳的打手歌。
其中有兩句,真是經典:「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隨不丟頂

引進落空 -> 要捨己從人,順別人的力。
合即出 -> 開跨是為了卸力,合跨的話就可以發勁,把對方噴掉。
沾黏 -> 接手,然後就要黏住對方的手。
連 -> 對方沒有動作時,要連環不斷的攻擊。
隨 -> 對方後退時,不斷的追打
不丟頂 -> 不可以離手( 偷打 ),或是鬥力 ( 頂 )

Tuesday, July 19, 2011

攤手的三種變化手法 ( 向上,向前,向外)

(1) 攤手向上打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向上出打手
這時候,A方最好要先將扶手轉成高扶手,再做枕手或是耕手。則動作容易完成。

(2) 攤手向前封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轉膀手向前,完成橫向封手( 先封住同側手,視情況也封住對側手。)
這時候,A的應對法,應該是拉手。

(3) 攤手向外做砍頸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向外先破壞對方扶手再做砍頸手。
這時候,A的應對法,(由於扶手己被破壞),應該是拉手或是耕手。

Monday, July 18, 2011

何謂練法?何謂打法?

練法:讓對方可以有很多動作,同時我的動作就會越多
打法:讓對方沒有動作 ( 我就可以一直打~~ )

Wednesday, July 13, 2011

拳不要打高

好像己經被師父講過很多次了,拳不要打高,還是不自覺地會忘記,一直想打頭。

不要打高、不要打高…。不聳肩的拳,才是最重最強的。

Tuesday, June 21, 2011

打師弟

我拜在黃子健門下,被師父罵,「很愛打」已經有快整整一年了。黃子健說我很愛打,說真的,其實我也無話可說。跟師弟黐手,他們的攻擊太強,我沒有辦法處理,就得一直出打手。

最近,功夫又有進步,逐漸克服心裡的恐懼感,在黐手時,可以純防禦,不打人了。

終於,可以擺脫「愛打」這兩個字了。

Sunday, May 29, 2011

幫小狗洗澡

幫我家小寶洗澡時,每次要洗牠的頭或頸部,水一噴完,牠就會立刻甩頭,我全身馬上被噴得倒處都是水。

然而,昨天我洗牠的時候,我想起了詠春拳的心法:來留去送。

我用水噴完後,就用一隻手,搭著它的頸部,它開始甩時,我的手就順著牠的頭一起動,果然,牠甩頭的意念受到了"沾黏"的影響,停止了甩頭的動作。

我終於破解了牠的動作了~~~

Sunday, April 24, 2011

練武兩年的心得

不知不覺,學功夫已經兩年了。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已經又比去年進步了許多。然而,雖然鬥力的念頭,逐漸愈來愈少了。我在黐手時,還是有很多「無意義」的動作。

有時候,明明已經封手了,我還多拍一下。這些無意義的動作,在真實的作戰中,都會造成我自身的危險。

另外,遇到了跟我一樣會沾黏的對手,我就得比他更輕更巧,變成是我聽得到對方,對方聽不到我,才有可能輕鬆勝過對方。

Monday, April 18, 2011

沾黏與作戰

當我領悟到沾黏的技巧之後,黐手就日益順利,很多招式,以前不會解的,現在都會解了。然而,這是在跟我黐手的人不會沾黏或是沾黏不如我的情況。

如果變成對手在沾黏這個技巧的程度和我不相上下時,我就覺得難以出招了。因為我一旦冒然出招,就變成我離手,對手也是離手,脫手就打,就變成互歐。

遇到了沾黏的技巧和我不相上下時,我該怎麼黐手,這個問題,我終於想出了答案:「我只要比他更輕就行了。」當我的沾黏比對方更輕時,就會變成我在黏對方,而對方黏不到我。再一次,情況變成了我單方面的使用了沾黏。

Saturday, April 9, 2011

練法和打法

在黐手時,可以簡單的區分成練習用,或是作戰用:

如果是練習用的話,可以考慮不發揮自己的反應,用慢一拍或是很多拍來做。不使用步法,都留在原地。前兩項都不使用的話,可以用來和對方對抗的,就只剩下了沾黏的招式散打的招式了,如果又再把眼睛閉上的話,連散打的招式也捨棄了。

如果是作戰用的話,則應該考慮發揮所有的技巧:
(1) 接手時,用散打的招式去沾上對方
(2) 進入近距離後,用步法,走進超近的距離,封住對方的腳。 ( 破步黐手 )
(3) 在近距離解決對手。

Friday, April 8, 2011

對於借力的理解

剛才我去練功,今天我帶一個差不多練一年的師弟。我叫他打兇一點,鬥力、搶快都可以。我這樣說的同時,也把我的接地力和速度也丟棄,沒有多久就被他打好玩的。

//
經過一番思考後,我想我懂什麼是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最大的差異了。

如果我使用接地力、和我的一些素質。要破師弟的打手,是很容易的。這是「打手即消手」的境界,讓師弟連一招都無法完成,就幹掉他。 但是,如果我對於師弟的招式,只是卸,簡單的說,就是讓他完成他的動作之後,我才進行攻擊。這樣子,難度高多了,因為我可以說是,用了"兩個念頭"去對抗對方的"一個念頭"。然而,付出這個念頭的代價,換得的好處就是,我有更多招式的可能性:『因為對方完成了動作,卻沒有打到,無形中,露出了更多的破綻。

==> 等同於我用了對方的打手,來取得我的優勢。

Wednesday, April 6, 2011

詠春拳的影片

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段黃子健大師兄的影片

左邊的這位是黃子健的大師兄,是盧文錦的學生中,最能打的。這個影片用的攝影機,應該是要速度很快的,不然會拍不到手的動作。老實說,也不太清楚就是了。

用這種速度打,眼睛是來不及看拳頭的,一定要用觸覺,才有可能跟上。

所謂「打手即消手」

大師兄問我,我現在領悟的技巧,是怎麼樣的?

我回答:「在動作之中再插入動作,就可以破解各式各樣的奇奇怪怪的招式。」

大師兄說:「這個,就是打手即消手。」

Monday, April 4, 2011

章魚手的破解法

以前我遇到章魚手,( 就是用手死抓住對方的手,讓對方出不了招的手法 ),往往都很頭痛,因為一旦兩手被抓住了,其實真的不好出招。

大師兄曾經教了我兩種破解法:
(1) 利用身位的移動,把身体的勁,打到對方身上。
(2) 一隻橫過來,打掉對方的其中一隻手。(ex: 我的右手打對方的右手 )

以前我只學會第一種,因為比較簡單。終於,今天也學會第二種了,右手一打過去,終於打出了一股勁道,章魚手一瞬間就解開了。

Saturday, April 2, 2011

內門外門

我雙手位於內門,對方從外門雙手打入的解法有:
(1) 雙攤手,向後帶或是直接成打手
(2) 轉馬 + 滾手 ( 此處的滾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膀手要上滾,一種是膀手只作按頭起尾。視對方的手感而定。)

我雙手位於外門,對方從內門雙手打入的解法有:
(1) 枕手 或 拉手 ( 如果聽勁夠清楚 )
(2) 轉馬,一手耕、一手圈( 搶進內門 ),完成避正打斜

Friday, March 18, 2011

滾手是如何產生的

我以前曾經想過一個問題,滾手這樣的招式,是怎麼產生的?

今天我想了一個答案。如果我的雙手交岔,( 當然是被對方交岔的 ),這個時候,我全身放鬆,兩手完全不出力,但是轉馬。

奇妙的事發生了,雖然我的手沒有出力或是運動,但是,確實我做出了滾手。這就是滾手的來由吧?

Thursday, March 17, 2011

最近學會的新招

(1) 耕手打斜
對方有鬥力時,耕手讓對方轉向。我從對方的側面打入。( 因為對方的上手和我的上耕手相交。腹部會有空隙。)

(2) 補位跪肘
對方交錯手出一拉一打。我方手被拉直之後,配合身体向前補位,使被拉直的手可以曲肘,順勢使出「跪肘」

Tuesday, March 15, 2011

健身理論的啟示

在「健身理論」中,肌肉的收縮大致可分成三種:
Isokinetic:
等力收縮、等速收縮。各關節角度皆在同一速度下活動,在整個運動範圍內所產生的力量都是該角度所能發揮的最大力量。例如騎腳踏車,因為在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可以保持恆定,旋力距不變,不管腳呈現何種角度,kinetic皆不變。

Isometric:
等長收縮。肌肉收縮產生張力,但肌肉長度不發生變化,為一種靜收縮。例如推牆,或者是支撐某一重量不動,雖然人體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但是肌肉仍然受到訓練。許多居家不須器材的運動都會利用這個原理,例如女生最常用來改善胸型的雙手互推擠壓胸肌動作,或是蹲馬步等等都是。

Isotonic:
等張收縮。肌肉收縮負荷單一重量時產生不同的張力,為一種動收縮。中文翻譯有點名不符實,但其實就是最常見的重量訓練,訓練效果受動作的影響非常大,不確實、不完全的動作無法達到該重量所應帶來的效果。

///
就我個人的理解,詠春拳黐手的感覺,會有點類似第一種,因為"等速"。( 第二和第三種,是比較自然的肌肉使用方式 ),然而,詠春拳黐手時,因為必須做到"卸力",巧妙地避開對手的力量,所以自然可以動用肢体,如騎腳踏車一般,總是用同一個頻率、同一個速度。當然,都已經卸力了,所以肢体運動時,也幾乎不會有阻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