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1, 2009

何謂鬥力?

前天,師兄考了我一個問題,怎麼樣,算是「鬥力」。接著他故意用帶有力量的打法,和我黐手。於是,他的出招,變成了每一個動作,都是真實帶有力量的。他一邊打一邊問我,「這樣算不算是鬥力?」

我的答案是「這樣不算。」
鬥力的定義,應該是這樣的,主要分為兩種。
(1) 對方先出招,我後出招,當對方的手接觸到我時,對方的力量就會作用到我身上。這時候,我如果順著對方的力量出招,就是借力,如果擾亂對方的力量方向,來破壞對方的招式,這是卸力,如果反抗對方的力量出招,這就是鬥力。

(2) 我直接用力將關節鎖住,曲肌也用力、伸肌也用力,身體成為物理學上,完美的「剛體」,於是我跟一根木人椿沒有兩樣。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詠春拳需要學多久?

在黃子健門下的大師兄,已經練了六年功夫,學完了拳法的所有部分。

進度是:
小念頭 -> 一年
尋橋 -> 一年
標指 -> 一年
木人椿 7節 ,一節半年 -> 3年半

如果學完了拳法,還不滿意,連兵器也要學,那加上了兩刀一棍。差不多就是十年可以學完這整套功夫。

詠春拳中常見的詞彙

(1) 來留去送
敵方的力如果是向我方過來,就是順對方的力留住。( 例如,遇到從內門打入的拳,用枕手枕下。) 敵方的力如果是將我向敵方拉去,就是順對方的力向前推。( 例如,遇到拉手將我往前拉時,出滾手 )。 

(2) 甩手直衝
 甩手是指敵方的手和我方的手分開了,一旦甩手了,我方立刻出衝拳直接打入,務必使我方與敵方的手,時時維持接觸的狀態,才能發揮黐手的技巧。

(3) 黐手
黐手是指詠春拳的訓練方式,藉由半模擬實戰的黐手練習,將速度放慢,使拳法的學習者可以慢慢地、循序漸進地,在招式的拆解中,了解動作的技巧。由於這個練習,自己的手總是和對方的手,彷彿有黏膠一樣,所以稱之為「黐手」。

而實際上,詠春拳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手部的觸覺,完整地掌握敵方的動作。在實際的作戰中,近距離的互歐,雙眼是絕對來不及看清敵方的動作的。敵方的雙手很容易就進入了視覺的死角。也因此,詠春拳中,對於放棄依賴視覺,轉而依靠觸覺的技巧設計了有系統的訓練方法-- 黐手。
 

門派

說到中國功夫的時候,拜武俠小說之賜,大家隨口一說都是一堆門派的名稱。而真正有在學的人,確實也知道,有各個門派。

其實有門派,是件好事。一旦門派定出來了,很多東西都很清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例如說:
被別人使用拉手,拉向對方的時候,在詠春拳的話,就是出滾手,甩開對方的力量,或是同時腳設法跟上 。而如果是八極拳的話,大概就是順著對方的力量,直接用肩膀撞上去。( 好像是叫貼山靠吧? )

詠春拳極少使用肩膀撞的動作,並不是這個動作一定不好,或是這個招式不管用,純粹是因為,詠春拳設計的拳理,是手不"連"身,手和身體是鬆開的,是分離的。而練習時,所有的練習,都是強化手和身體鬆開的習慣。

這樣的一致性,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一旦選擇了某個系統的拳理,就等於放棄了許多「本來具有可行性」的招式。一捨一得,就像是在程式設計時,常常遇到的memory v.s. speed 的trade-off

黃子健說了一段評語:「不需要練所有的功夫,反正"當下"只有一個, 贏過一個當下,就是贏了。」「你說你練了某某功夫,有一千招,我的招式比較少,但是我贏過每一個當下。」


拜師學藝

2009年4月3日,我到台北市信義國中的川堂,拜黃子健為師,向他學習詠春拳,學費是2500/月。一週最多可以上四次課,週二、四、五、六。颱風天不停課,但是有一回颱風天,只有兩個學生去上課,其中一個是我。

然而,當我開始逐漸了解黃子健的功夫,已經是6月5日的事了。

───────────────────────────────────────

6月5日那天去打詠春拳時,我看到了一個二十幾歲的新學生。( 黃老師常常有新的學生來 ) 不過,有點不同的是,老師今天特別多話,講得非常非常的起勁… 。

那個新學生對老師也是必恭必敬,老師坐下了,他還站得直直的,到了老師叫他也坐時,他才坐。

比較奇怪的事有幾個:
(1) 過分的恭敬 ( 對於一個來第一天的人來說,這有點怪 )
(2) 老師講得特別多
(3) 這個學生的嘴角有血

////
到了新的學生走的以後,我才從老師和師兄的口中,得知剛才發生過了什麼事。

話說,新生今天來,找了老師,跟老師說:「我想了解詠春拳」
於是,老師二話不說,開始講個不停。
新生又說,「這樣我還是不太懂~ 」
於是,老師這回,連招式都打給他看。
最後新生說:「我可以和老師您,對打嗎?」
老師( 心道:他媽的,原來是要找我對打 !!!)

打了一陣子之後,老師求那個新生不要再打了。
「 要找我對打,好歹你也要有一點功夫吧~~ 你從剛才到現在,一直被打,你的臉已經流血了, 我已經打不下手了。 」

「 你說學過一年的螳螂拳,可是,我以前也跟教螳螂拳的師父對打過,螳螂拳的表現也不是這樣打的啊~~ orz 」


最後,老師有講,「這個小朋友還在念大學,他說,放暑假時要來我這學學。要我收他為徒弟,我要先跟他約法三章,五年內都不准找人對打…沒有功夫,想打人要怎麼打嘛?」


詠春拳 ( 上課進度 : 小念頭 )

第一個月 ( 小念頭:約分成 6週上完 )
一 馬步 + 衝拳
二 一攤三伏
三 ~> 砍頸手
四 ~>
五 ~> 膀手
六 ~> ending


第二個月
一 耕手 ( 轉馬 )
二 攤、膀 ( 轉馬 )
三 耳上膀手( 轉馬 )
四 滾手 ( 轉馬 )


第三個月
一 黐單手 ( 前半:枕手、衝拳、伏手 )
二 黐單手 ( 後半:膀手、攤手 )
三 臘手 ( 同側 )
四 臘手 ( 對角 )


第四個月
第一週: 盤手 ( 一外一內 )
第二週: 盤手 ( 兩內、兩外 )
第三週: 盤手 + ( 盤一下,打一下 )
第四週: 枕手封雙手+ 衝拳


第五個月 ( 開始黐手 )
第一週: 內門枕手 拉手 ( 臘手/ 拍手/ )
第二週: 外門攤手 / 連續衝拳 /
( 鬥力:一拍一打 / 向下拉手:處理炮排掌)
第三週: 鬥力換手 ( 拉手不行 -->換成耕手 )
// 可分為交錯手鬥力/ 同側手鬥力
第四週: 往前沒有往後,往後沒有往前


第六個月:
第一週: 鬥力走位
第二週: 引手 ( 直線形式 / 盤手形式 )
第三週: 滾手 ( if 有抓手: 三角封手 )
( if 沒有抓手: 臘手 )
滾手 + 再滾+拉手砍頸手
第四週: 滾手 ( 向前形式 ) => 雙攤 => 封打
滾手 + 炮排掌 ( if 無法打入,拉手 ,上下交換再炮排掌 )
滾手攔打 + 兩盤手穿入


(*) 支點的技巧:
感受對方和己手接觸的一點,手做動作時,以該點為支點做槓杆運動。
( 如此,手的動作還是很大,力量依然很強,但是不易被對方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