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在攻擊和防禦時,有明顯的不同:角度。
在防禦的時候,為了安全,敵人的拳延伸出去的那條攻擊線,我必須盡可能地完美地避開。就一般的思考,所以我在攻擊時,也應該盡可能去尋找角度可以穿入,不會受任何阻礙的。
然而,實際觀察老師的打法,老師卻不是這樣子打的。老師發動攻擊的動作,往往只有70%的可行性,手就直接穿了。遇到敵方用蠻力抵抗,再設法處理。這樣子的打法,出招的頻率又更高了。
Friday, June 20, 2014
Friday, May 9, 2014
關於「練法」
練功練得久了,功夫比我高的師兄畢業了,不知不覺我已經成為道場裡年資最高的弟子。( 此處我只考慮連續練武的年資,有些人是練一練就不練了的,不算在內。) 最近逐漸體會出進階者適合的「練法」。
這個練法的要點就是:控制自己的出招頻率,讓自己用比對手略慢10%的頻率出招。在這種條件下,對手會有機會出很多很討厭的動作:漏打、加速、換拳。然而,這些東西也就是能刺激我進步的東西。
每一次被對手打到,往往都是導因於我吃到對手的「勁」,無論是向前拉扯、向身上擠壓等。這樣子被打到的事,會漸漸地一直減少。因為人的小腦會努力地讓自己在各種環境下,都可以保持平衡。
使用這個練法,一次又一次地,這些衝擊到我身上的勁,似乎愈來愈不是那麼發生作用。於是,我的聽勁又改善了。
這個練法的要點就是:控制自己的出招頻率,讓自己用比對手略慢10%的頻率出招。在這種條件下,對手會有機會出很多很討厭的動作:漏打、加速、換拳。然而,這些東西也就是能刺激我進步的東西。
每一次被對手打到,往往都是導因於我吃到對手的「勁」,無論是向前拉扯、向身上擠壓等。這樣子被打到的事,會漸漸地一直減少。因為人的小腦會努力地讓自己在各種環境下,都可以保持平衡。
使用這個練法,一次又一次地,這些衝擊到我身上的勁,似乎愈來愈不是那麼發生作用。於是,我的聽勁又改善了。
Tuesday, March 4, 2014
防禦的手法
練功練了這些年,學了不少的手法。有許多手法其實是用來處理同樣類似的問題。但是,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難度,也有不同的效果。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防禦的手法。從「動」的角度與防禦的原理來看、我覺得大概可以把防禦的手法分成下列2種:
(a) 主要依賴破壞對方的動作而完成防禦,例如「枕手」
(b) 主要依賴移動自己的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而完成防禦,例如「耕手」、「綁手」
在我學習的初期,動作很明顯可以區分成(a)或是(b),但是愈是隨時間的進步,似乎動作漸漸變得很小,既有動自己的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也有微微地影響了對方的動作,使對方不順手。當動作精細化之後,同一個防禦的動作也漸漸可以融入反擊的動作了。
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防禦的手法。從「動」的角度與防禦的原理來看、我覺得大概可以把防禦的手法分成下列2種:
(a) 主要依賴破壞對方的動作而完成防禦,例如「枕手」
(b) 主要依賴移動自己的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而完成防禦,例如「耕手」、「綁手」
在我學習的初期,動作很明顯可以區分成(a)或是(b),但是愈是隨時間的進步,似乎動作漸漸變得很小,既有動自己的身體避開對方的攻擊線,也有微微地影響了對方的動作,使對方不順手。當動作精細化之後,同一個防禦的動作也漸漸可以融入反擊的動作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