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練功時,往往沒有注意到這個盲點,一直用鬥力的動作去贏人,贏了人沒有錯,但是還是一樣是肉腳。因為用的還是鬥力的動作。遇到高手一點用也沒有。
Tuesday, July 26, 2011
Monday, July 25, 2011
詠春之路
從學小念頭的時候,一開始是學一堆「動作」,對於詠春的理解是:「這是一堆很炫」的動作,而且用動作可以打贏蠻力。
學到尋橋的時候,開始學到「勁」的層次:明明動作相似,但是,使用的肌肉不同,完成動作的方式不同,發出的勁自然也不同。
到了標指之後,開始理解到「沾黏」的層次。之後,所以的技術都是建立在「沾黏」之上了。
領悟了沾黏之後
在黃子健門下,學習詠春的道路是這樣的:先學拳架,再學基本的用法( 過手 ),之後,跟師兄弟黐手時,自然的會表現出"散打模式"的詠春。
然而,散打模式的詠春含有的拳理,只到「尋橋」的層次而已。
在「標指」之後,講求的拳理,是建構在「沾黏」之上的。領悟了沾黏之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1) 沾黏模式
在有相當的聽勁時,可以只依靠沾黏對手,讓對手很難出打手。表現出來的樣子,像是用手妨礙對手。
(2) 沾打模式
一旦接手之後,一有機會,就以沾黏為基礎,出打手。由於沾黏的打手是帶有封手的概念,可以辦到以慢打快。
(3) 沾黏即發
在接手的瞬間,就立刻變化出動作。( 不同於沾打的尋找機會,在這個層次,必須做到,接觸的一瞬間,就找到機會出打手。) 使得「打手」這件事,和「沾黏」同時發生。可以超越体格的限制。
Thursday, July 21, 2011
太極拳 --- 打手歌
這幾天,不小心看到了太極拳的打手歌。
其中有兩句,真是經典:「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黏連隨不丟頂」
引進落空 -> 要捨己從人,順別人的力。
合即出 -> 開跨是為了卸力,合跨的話就可以發勁,把對方噴掉。
沾黏 -> 接手,然後就要黏住對方的手。
連 -> 對方沒有動作時,要連環不斷的攻擊。
隨 -> 對方後退時,不斷的追打
不丟頂 -> 不可以離手( 偷打 ),或是鬥力 ( 頂 )
Tuesday, July 19, 2011
攤手的三種變化手法 ( 向上,向前,向外)
(1) 攤手向上打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向上出打手
這時候,A方最好要先將扶手轉成高扶手,再做枕手或是耕手。則動作容易完成。
(2) 攤手向前封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轉膀手向前,完成橫向封手( 先封住同側手,視情況也封住對側手。)
這時候,A的應對法,應該是拉手。
(3) 攤手向外做砍頸手:
起始點:A方外門扶手,B方內門攤手
動作開始:B方由攤手,向外先破壞對方扶手再做砍頸手。
這時候,A的應對法,(由於扶手己被破壞),應該是拉手或是耕手。
Monday, July 18, 2011
Wednesday, July 13, 201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