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6, 2013

手腳並用

在黐手的過程中,卸掉對手給予的力,我自己的體會主要可以靠兩種方法:
(1) 手的動作,表現出來就是沾黏的詠春手法。
(2) 腳的動作,表現出來就是詠春的走位。

仔細想一想,其實「走位」也可以視為是一種利用腳的動作來做出的沾黏。因為當對手不停地變換位置,企圖從側邊打入時,我方必須朝面追形,使得對方一直落在我的中線上。也就是說,腳的防禦法就是依靠腳的走位,使得對方的手或是腳的動作失去效用。

最近幾次的黐手,餵招給我的對手,往往都是手腳並用來出招。舉一個常見的動作為例子:一邊轉馬,一邊做對角側的下拉手。我遇到這招,如果只做攤手或是只有走位,通常都是會被打。原因是因為沒有把對手的力卸乾淨。然而,一旦我有做到手腳並用來接這一招時,就往往可以有機會做出成招的動作。

Thursday, February 7, 2013

左帶右帶

我和大個子黐手時,大個子很喜歡一邊做滾手一邊向前撞。

我遇到向前撞的情況,固然是會斜身一邊,把對方的手向另一邊帶去。但是這個單純的解法,對方也很清楚,所以我一拉,對方立刻再抵抗一下,於是我又拉不動了。結果就是形成僵局。

師父遇到這種情況的解法,相當的巧妙。他的拉,是一下向左一下向右的。當大個子的左膀手向前壓的時候,師父的右高伏手以手肘為支點,輕輕地逆時針旋轉一下,就立刻產生了一個向左拉的作用。大個子如果不抵抗,師父就可以順勢做出引手。而大個子如果抵抗的話,師父就向右下拉手。如此就打破僵局了。

破解抓手的技巧


長久以來,我黐手的時候,我都覺得對方抓我的手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嚴格的說,真正的對打中,幾乎不太可能會有緊抓的情況,除非對手真的力量超大,才能這樣子玩。

過去,我遇到想甩開對方的手時,我會採用橫向封手的方式,一邊同時做成封手。然而這個方式其實有一些缺點,主要就是因為動作相對比較大,對手很容易查覺,還是很難成招。

今天我換了一個方式去問黃師父這個問題,結果得到的解法相當的有趣。

老師的解法是這樣子:
抓手時,虎口是最弱的地方。所以我如果被抓手時,以同側抓手為例,一種是做攤手,之後做枕手,就可以自虎口處脫開。另一種方式是做膀手,之後,直接用手肘往對方身上撞上去,這一撞,對方的虎口也是一樣很難不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