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皮膚的感覺很敏銳,所以對方一做動作,就立刻同步做出動作。( 這是最好的方法 )
(2) 蹲跨,利用膝關節的下蹲產生空間。坐馬,利用身體的扭轉產生空間。
(3) 轉馬或是走位
以我自己認為,(3)這個方法,能少用就少用,畢竟腳如果能不動,最好就不要亂動,這樣才能有起腳的機會。(2)這個方法比(3)好一點,不過總是有點辛苦。(1)的層次太高了,很難練。
聽了林口老師這位師兄指導後,我覺得,有了另一個面向,可以算是介於(1)和(2)之間:利用肩關節的旋轉,製造出空間。從動作來看,就是膀手要轉到極限,攤手也是。
以下列的幾個情況來講,利用這個肩關節旋轉的原則,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1) 雙方被對方交岔封手。這種時候,標準的解法是滾手。然而,滾手要滾得起來,必須卸力。利用肩關節旋轉,上手膀下手攤之後,再起滾手。這種滾法相對好滾不少。
(2) 對方抱牌掌打入時,我方以滾手帶轉馬避開。這時,如果有把滾手的膀手轉到極限,膀手卸力有卸乾淨,之後自然很容易可以做出攤手。然後才做得出滾手接抱牌掌打回給對方。
(3) 攤手在外門時。如果攤手有旋轉到極限。攤手轉成膀手時,這個動作才容易劃出避開對手雙手的軌跡。這時,可以接割手、圈手、或是橫向的封手。
(4) 以膀手在接手(對側手接手)時。如果膀手有旋轉到極限。膀手轉成攤手時,這個動作才容易劃出一條避開對手前鋒手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