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避正打斜 --- 同側耕手

隨著我緩慢的進步,我最近有點領悟到避正打斜的妙處。

當我的手與對方的手同側相對,我的手在外門,對方從內門打入時,如果我用枕手,這樣是用上下來剋前後,所以沒有避正打斜的問題。然而,用枕手的話,需要聽得很清楚,畢竟要枕下來,至少要讓對方的拳下偏30度才安全。另一個選擇,用耕手,這是用左右來剋前後。這樣子的話,由於人的身體左右不寬,只要讓對方的拳左右偏個15度,就很夠用了。黃子健師父以前是教我,遇到對方的拳已經很近了,就應該使用耕手。( 此處暫不討論拉手,因為我個人認為,拉手如果可以做到,基本上已經是相當精準地掌握對手了。)

然而,只討論到這邊,是不足的。討論一個動作( 例如:耕手 ),總是需要討論它的:
(1) 使用的時機:對方從內門打入
(2) 招式中的勁:左右剋前後
(3) 替代方案 :枕手/ 拉手
(4) 之後的變化

耕手之後,黃子健師父示範了幾種變化:
(1) 化為圈手或割手,繞進內門打對方的腹部。
(2) 標指打對方的頭部
(3) 因為耕手讓對方的中線變斜了,此時是我的中線可以直直衝進對方的斜面。人向前進,靠耕手佔據中線,另一隻手化為拳頭打入。

我個人的實驗心得如下:
(1) 除非對方原來從內門打入的手,打得很深,或是又在我的腹部一次,這一招耕化圈才能成立。
(2) 出標指要注意對方跟我換拳,所以對方如果原來那隻手又衝上來打我,要放棄標指這個動作,再換一招。
(3) 這個是相對最容易做的。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四個壞習慣

黐手,會發現有四個壞習慣,似乎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1) 鬥力: 和對方比力氣,硬做動作。
(2) 搶打: 突然集中精神加速做某個動作。(但是因為在一招內用掉太多精神,下一招會滯怠。)
(3) 找手: 動作失去了攻防意識
(4) 偷打: 出打手不沾黏。假設對方不會換拳。

而其實真實的人生中,也是有這些毛病。
(*)鬥力和搶打:反映了人有時候遇到問題,不思考正確的解法,硬是靠發脾氣/加班/熬夜/亂花大錢來解決問題。也可以視為是成本意識缺乏的表現。

(*) 找手:反映了人有時候處理問題時,處理到後來,忘記自己的目標。例如,為了選舉和家人吵架。可以視為是目標意識不足的表現。

(*) 偷打:反映了人有時候喜歡自做聰明,耍一些小手段。可以視為是道德感不足的表現。

Saturday, February 4, 2012

三關的概念

今天聽了師兄講了一個北派功夫的概念。把手分成三段,第一部分是拳,這是第一關。第二部分是肘,這是第二關,第三關是手臂的根部,也就是身體。

概念大概是這樣子:招式拆解時,如果是第一關對上第一關,第二關對上第二關,都很有得玩下去。但是,如果一方用第一關剋了另一方第二關的動作,這樣就沒得玩了。

換個角度想,第一關的靈活度最大,第二關次之,第三關已經是身體了。有了這個概念,就會儘量用自己的第一關去設法封住對方第二關的肢體。( 有效封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