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手與對方的手同側相對,我的手在外門,對方從內門打入時,如果我用枕手,這樣是用上下來剋前後,所以沒有避正打斜的問題。然而,用枕手的話,需要聽得很清楚,畢竟要枕下來,至少要讓對方的拳下偏30度才安全。另一個選擇,用耕手,這是用左右來剋前後。這樣子的話,由於人的身體左右不寬,只要讓對方的拳左右偏個15度,就很夠用了。黃子健師父以前是教我,遇到對方的拳已經很近了,就應該使用耕手。( 此處暫不討論拉手,因為我個人認為,拉手如果可以做到,基本上已經是相當精準地掌握對手了。)
然而,只討論到這邊,是不足的。討論一個動作( 例如:耕手 ),總是需要討論它的:
(1) 使用的時機:對方從內門打入
(2) 招式中的勁:左右剋前後
(3) 替代方案 :枕手/ 拉手
(4) 之後的變化
耕手之後,黃子健師父示範了幾種變化:
(1) 化為圈手或割手,繞進內門打對方的腹部。
(2) 標指打對方的頭部
(3) 因為耕手讓對方的中線變斜了,此時是我的中線可以直直衝進對方的斜面。人向前進,靠耕手佔據中線,另一隻手化為拳頭打入。
我個人的實驗心得如下:
(1) 除非對方原來從內門打入的手,打得很深,或是又在我的腹部一次,這一招耕化圈才能成立。
(2) 出標指要注意對方跟我換拳,所以對方如果原來那隻手又衝上來打我,要放棄標指這個動作,再換一招。
(3) 這個是相對最容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