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2

功夫旋風兒~ 柔道篇


最近又開始墮落瘋狂地看漫畫。

功夫旋風兒-柔道篇,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精采。當然,我很懷疑,如果本身沒有在接觸博擊的人,是否還會覺得好看就是了。

話說我以前去玩柔道的時候,在柔道與養生的這門課期末測驗,老師會要考大腰和掃腰,其中,大腰的話,雙方彼此有配合,大概都做得出來。掃腰的話,彼此有配合,如果取方太混了~ 好像也會做不出來。老師在期末測驗時,有時候還會評論:「嗯,彼此互相演得很像真的~。XD」

<< 為什麼學了一學期,還是要用演的呢? >>
這個問題應該是這樣子: 取方出了一招之後,受方如果有查覺了,去跟取方比力氣去抗。取方正確的應對方法,應該要利用受方給的蠻力,再換另一個不同的摔法。( 或是補他臉上兩拳之類的 if 在拼命的時候~ 。)

而受方如果有查覺取方的攻擊時,最好的應對方法,不是用壓低重心去抵抗,而是先順對方再趁空隙做動作。

總而言之,無論是主動摔人或是反擊,都是要一直變化。漫畫裡大概有畫出「反擊」的概念。至於主動攻擊要一直換動作的部分,則是著墨較少,並沒有100%說明,這個靈巧地變化是成招的最大要件。

由於劇情需要,需要多少出現一些大絕招--「山嵐」之類的,才能讓看不懂的人有興奮感。另外還有變態的捅肛門就是了~

<< 如果沒有辦法流暢地一直變換動作,就很難成招嗎? >>
這個也沒有這麼絕對啦~ 只要自己的動作比對手的反應還快,加上對方的經驗不足,還是滿有機會的。XD


Tuesday, December 11, 2012

滾手接抱牌掌

師父教的帶手中,有一組動作是滾手之後接抱牌掌。這組動作,我長久以來一直沒有什麼明確的體悟,為什麼要這樣子接。今天終於明白了。

滾手如果是向前滾的話,一滾完就直接封手了。雖然我已經完成了封手,對方的手還是有可能緊抓住我作膀手的那隻手不放。這時候如果要先脫手再打手的話,其實在脫手解開對方抓手的瞬間,對方有機會可以逃走。

封住對方的瞬間總是稍縱即逝的!

所以,滾手之後,如果被對方緊抓住膀手的話,就接抱牌掌,又是一個打手。封手之後立刻打手,才能讓招式連貫。


黃子健師父的絕招

嚴格的說,師父他個人不認為有什麼是絕招。但是,在我們跟他練了很久,有些動作真的很絕妙,所以不得不特別記錄一下。

<進退難分>

這招的形狀是這樣子:交岔手接手時,師父的上手微徵做出要穿進去打的動作,師父的下手則是略略拉住對方的下手。在這個情況下,已經產生機會了,正常人的反應通常是上手直接穿就是了。然而,黃師父常常不是這樣子打的。

黃師父常用的打法是,身体後退,下手做拉手使對方前進。如此一來,彷彿就像是對方向前衝過來撞上手的打手。

當然,這樣子的打法也沒有絕對成招的可能性,然而,對於喜歡用視覺來補足聽勁的人而言,這樣子的打法就很難防禦了。下手的動作眼睛通常是看不到的。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2

反擒拿手

當被對手拉的時候,對手的拉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拉法是比較粗暴的,對手的手腕緊抓我的手腕。在這種情況下,我如果硬是掙扎,一個晚上結束後,手上就往往都是被指甲抓傷的血痕。

處理這種拉法,正確的解法應該是要出「反擒拿手」:
就是說,一被對方拉,就立刻先順對方的勁,然後把握這個卸力的一瞬間,反轉自己被拉的手腕,換成我來擒拿對方。

一旦有成功地翻轉手腕之後,對方的手就必須鬆開,因為到達腕關節的極限。而立刻換成我來拉對方,則可以避免對方出王八拳,使對方的拳留在我的掌控之中。

Friday, June 1, 2012

師兄弟的絕招


今天我領教了"得意詠春"的絕招:當對手用交錯手方式吃進來打臉的時候,他的上手做膀手滾向一側讓掉對手的攻擊,使對手上手的攻擊偏向側邊落空,同時他邊轉馬邊出砍頸手。

這一招真是好,有了「引進落空」、「避正打斜」的概念在裡頭,難怪我總是被這招打到。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仔細思考這一招的破解法,我認為應該是這樣子的:
當他邊轉馬邊要做他的膀手使我的攻擊落空時,我如果可以在第一瞬間查覺,就可以再朝面追形打第二拳。
如果是在第二瞬間查覺,則可以順他的砍頸手做拉手。當然,如果讓對方離手成功,這招就難救了~ XD。

Friday, May 11, 2012

纏絲勁

在網路上東看西看,不小心看到太極拳的一些拳法解釋。太極拳很注重纏絲勁,又仔細區分成順纏逆纏。順纏接近詠春的攤手。逆纏接近詠春的膀手。

其實功夫的高低,對打時的勝負,和招式的多寡關系少,和對勁的理解關系大。很巧的是,剛好又看到一句話,相當的不錯:「千招易得、一勁難求」。( 這大概是這些武師去改出來的句子吧,以前好像看過一句是「千軍易買、一將難求」。)

Tuesday, April 24, 2012

一語驚醒夢中人

今天看師父示範動作時,我問了一個問題。

有問題動作是這樣子的:我和對方呈現鏡像手對接的狀態 ( 我右手接對方左手 ) 我雙拳都從外門打入時,對方做了滾手、滾向一側。 這時候,我的一隻手呈現高伏手,但是另一隻呈現低伏手的手一側已經門戶大開了。( 高伏手接對手的膀手,低伏手接對方的攤手 )

在這種門戶大開的情況下,我實在很難想出下一招該是什麼。我問了師父之後,師父給的答案是:高伏手做拉手,低伏手做麻手。果然這個動作非常的合理。

不過,這招麻手實在太妙了。如果不是師父示範給我看,我再練十年也想不出這一招吧。XD

Saturday, April 21, 2012

罩門

基本上,練功夫練久了,比較明顯的問題,大概會被找出來,自己沒有查覺的就成為罩門。

我有一個很不會解的動作:
我的手在外門的時候,對方在內門的手硬是向外攤。

這個動作,最合理的應對法,應該是借用對方向外攤的動作,成打手打對方。但是,我很不巧地很不會"借"。不過,記者師兄教了我一招,相對容易的應對法:圈手。

雖然這時候,做圈手,搶進內門,是比較low的技巧。但是,這樣就不需要用到「借」這個層次的技巧。實在是太歡樂了。XD

Monday, April 16, 2012

如何解決對手的問題? --搶快、偷打

每一次的黐手,師兄弟給我的挑戰,往往形形色色。儘管沒有摔、沒有起腳。光是手的問題,要好好處理,也實在不容易。常見的問題,也是有分類型的:

其中,搶快和偷打,算是我長久以來,一直不太會處理的問題。而這兩者也常常是同時發生。基本上,偷打和搶快要能成立,對方的手一定是離開了我的沾黏,否則都無法成招。在真打的情況下,基本上,偷和搶其實也不好用,因為在真實的作戰中,兩方自然毫不保留,兩人的速度都已經到最快了,也沒有突然加速的問題。

然而,在黐手之間,雙方刻意有所保留的條件下,對方稍微加速,我卻接不到招,還是我自己的問題。( 光是這樣都接不到了,真打時,八成也會挨打~ )

對於這種問題,我最近的領悟是,問題在於我的動作,有時候沒有攻防意識。在作戰之中,每一個動作,不是打手,就是消手,或是都有。也就是師父所說的「成招成打手」的概念。如果我的動作本身不具有攻防意識的話,對方就算當下突然做了不合理的動作,例如:把手飛快地抽走,他自身也不會立刻進入絕境,那他自然而然可以搶快可以偷打了。

在黃子健師父所傳授的詠春拳裡,他有跟我們談論過「精神力」的問題。過去,我一直認為,所謂「精神力」就是「沾黏的密度」要高,才能緊緊抓住敵人。現在,我的看法比較傾向於,所謂「精神力」是指「攻防的意識」,也就是說,每一個動作都要帶有攻防的意識,無論沾不沾黏。

Tuesday, April 10, 2012

滯怠

話說我練功的師兄弟,阿彪,光是身上的那一大塊刺青~,就告訴我們大家,他老兄有好好地"練過"。

他好像是練了很多年的空手道,才來學詠春。

昨天我跟他黐一下,雖然我是有比較客氣一點,不過,我被他打到,也是沒有話講,因為他很敢往前進,一直向前撞,雖然前進的過程中,常常也是被我巴了幾下,,"剛好~",我幾乎從來沒有練什麼轉馬,這部分是我的弱項,就一直被他打到。

嚴格的說,這個缺點已經存在很久了~ 至於為什麼信義國中其它的師兄弟沒有這樣勇猛地往前打進來? 大概是因為要這樣打進來,身上得被我巴兩三下~ 一般人一被打又會滯怠,所以就太不這樣子打了。

墊一下腳、屈一下膝

有一個打人的動作是這樣子:
我的右手和對方的左手同側相接,我的手在對方的手上方,從外門沾黏打入,打對方的肚子。

這種時候,如果對方來不及攤手,所以我的拳可以順利地打入一半,然而,對方的手卻硬是靠蠻力往上提。我的拳遇到了對方的阻力了~如果放棄這招,明明攻擊就已經90%成功了,為免可惜,但是,硬是打進去,這拳也缺乏威力。

大概有兩種還算不錯的解法:
(1) 我的右腳墊一下腳,使拳的產生一個往上的空間,卸掉對方的力。換一個角度來打入。
(2) 我的雙腳都屈一下膝,使我的右拳產生一個向下壓的力,破壞對方上提手的動作,也是一樣換一個角度來打入。


Saturday, April 7, 2012

角度問題

小錢師兄在不知不覺的狀況下,悟出了一個絕招。他把他的肩膀傾斜加上一點轉馬,所以他的一拉一打,單純的一招產生了變化,變得很難處理,因為角度發生了變化。在同樣反應的條件下,幾乎無法卸掉。

如果觸覺的反應和對手相當的話,合理處理他這一招的方式,應該是也要加上轉馬 & 肩膀傾斜,才能產生足夠的角度來跟他抗衝。

Tuesday, April 3, 2012

最近重新複習的一些動作

有些動作,以前跟老師學的時候,因為自身的技術太差了,只有學到表面而做不出來,不知不覺就忘了。

(1) 橫向封手的應對方法
對方的一隻手做橫向的膀手封手,另一隻手將起打手時,我方的反擊方式:
我方相對自由的那隻手順勢前伸,往對方的肚子發勁,同時走位避開對方的打手。

(2) 對方滾手的應對方法
我方拉手後,對方成功地滾手時,我方接續的攻擊方法:
(a) 上下換手,變成耕手,下手打入。
(b) 一拍一打
(c) 如果對方不是往前滾,而是往側邊滾。則可以考慮拉對方的膀手,打對方的側腹。

Saturday, March 24, 2012

關於卸力 -- 肩關節旋轉

「卸力」是功夫的核心技巧之一。然而如何卸,才能卸得好呢?過去我的理解是有下列幾種方法:
(1) 皮膚的感覺很敏銳,所以對方一做動作,就立刻同步做出動作。( 這是最好的方法 )
(2) 蹲跨,利用膝關節的下蹲產生空間。坐馬,利用身體的扭轉產生空間。
(3) 轉馬或是走位

以我自己認為,(3)這個方法,能少用就少用,畢竟腳如果能不動,最好就不要亂動,這樣才能有起腳的機會。(2)這個方法比(3)好一點,不過總是有點辛苦。(1)的層次太高了,很難練。

聽了林口老師這位師兄指導後,我覺得,有了另一個面向,可以算是介於(1)和(2)之間:利用肩關節的旋轉,製造出空間。從動作來看,就是膀手要轉到極限,攤手也是。

以下列的幾個情況來講,利用這個肩關節旋轉的原則,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
(1) 雙方被對方交岔封手。這種時候,標準的解法是滾手。然而,滾手要滾得起來,必須卸力。利用肩關節旋轉,上手膀下手攤之後,再起滾手。這種滾法相對好滾不少。

(2) 對方抱牌掌打入時,我方以滾手帶轉馬避開。這時,如果有把滾手的膀手轉到極限,膀手卸力有卸乾淨,之後自然很容易可以做出攤手。然後才做得出滾手接抱牌掌打回給對方。

(3) 攤手在外門時。如果攤手有旋轉到極限。攤手轉成膀手時,這個動作才容易劃出避開對手雙手的軌跡。這時,可以接割手、圈手、或是橫向的封手。

(4) 以膀手在接手(對側手接手)時。如果膀手有旋轉到極限。膀手轉成攤手時,這個動作才容易劃出一條避開對手前鋒手的軌跡。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避正打斜 --- 同側耕手

隨著我緩慢的進步,我最近有點領悟到避正打斜的妙處。

當我的手與對方的手同側相對,我的手在外門,對方從內門打入時,如果我用枕手,這樣是用上下來剋前後,所以沒有避正打斜的問題。然而,用枕手的話,需要聽得很清楚,畢竟要枕下來,至少要讓對方的拳下偏30度才安全。另一個選擇,用耕手,這是用左右來剋前後。這樣子的話,由於人的身體左右不寬,只要讓對方的拳左右偏個15度,就很夠用了。黃子健師父以前是教我,遇到對方的拳已經很近了,就應該使用耕手。( 此處暫不討論拉手,因為我個人認為,拉手如果可以做到,基本上已經是相當精準地掌握對手了。)

然而,只討論到這邊,是不足的。討論一個動作( 例如:耕手 ),總是需要討論它的:
(1) 使用的時機:對方從內門打入
(2) 招式中的勁:左右剋前後
(3) 替代方案 :枕手/ 拉手
(4) 之後的變化

耕手之後,黃子健師父示範了幾種變化:
(1) 化為圈手或割手,繞進內門打對方的腹部。
(2) 標指打對方的頭部
(3) 因為耕手讓對方的中線變斜了,此時是我的中線可以直直衝進對方的斜面。人向前進,靠耕手佔據中線,另一隻手化為拳頭打入。

我個人的實驗心得如下:
(1) 除非對方原來從內門打入的手,打得很深,或是又在我的腹部一次,這一招耕化圈才能成立。
(2) 出標指要注意對方跟我換拳,所以對方如果原來那隻手又衝上來打我,要放棄標指這個動作,再換一招。
(3) 這個是相對最容易做的。

Friday, February 24, 2012

四個壞習慣

黐手,會發現有四個壞習慣,似乎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1) 鬥力: 和對方比力氣,硬做動作。
(2) 搶打: 突然集中精神加速做某個動作。(但是因為在一招內用掉太多精神,下一招會滯怠。)
(3) 找手: 動作失去了攻防意識
(4) 偷打: 出打手不沾黏。假設對方不會換拳。

而其實真實的人生中,也是有這些毛病。
(*)鬥力和搶打:反映了人有時候遇到問題,不思考正確的解法,硬是靠發脾氣/加班/熬夜/亂花大錢來解決問題。也可以視為是成本意識缺乏的表現。

(*) 找手:反映了人有時候處理問題時,處理到後來,忘記自己的目標。例如,為了選舉和家人吵架。可以視為是目標意識不足的表現。

(*) 偷打:反映了人有時候喜歡自做聰明,耍一些小手段。可以視為是道德感不足的表現。

Saturday, February 4, 2012

三關的概念

今天聽了師兄講了一個北派功夫的概念。把手分成三段,第一部分是拳,這是第一關。第二部分是肘,這是第二關,第三關是手臂的根部,也就是身體。

概念大概是這樣子:招式拆解時,如果是第一關對上第一關,第二關對上第二關,都很有得玩下去。但是,如果一方用第一關剋了另一方第二關的動作,這樣就沒得玩了。

換個角度想,第一關的靈活度最大,第二關次之,第三關已經是身體了。有了這個概念,就會儘量用自己的第一關去設法封住對方第二關的肢體。( 有效封手 )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詠春拳 -- 節能省碳

詠春拳跟拳擊來比較的話,只看腳的部分: 詠春拳是定在原地的拳,除非必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亂動。拳擊則是必須一直保持靈活,進進退退。由此觀之,詠春拳的先人已經有了減少質心運動的概念。

在不減少肢体的活動量前提下,減少質心運動的概念,其實是一種節能減碳的概念。人体可以視為是一台熱機:做任何的運動,都要耗能、耗氧。質心一旦有運動,身体勢必得用相當大的功率。而同樣的肢体活動量,減少質心的運動,就可以達成「節能減碳」的目的。是以,詠春的高手,拳打得飛快,卻不息不汗若無事然。因為其實他運動的部分多半以輕盈的肢体為主而不是身体的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