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5, 2011

以柔克剛的基礎

今天大師兄示範滾手: 在對方用盡蠻力不讓我方滾手時,如何依然作出滾手。

他講了其中的道理:「不一定是一個動作去化解另一個動作,可以是7、8個動作去化解對方一個動作,只要意念的密度高,自然可以做出大量的動作。就好比我們徒手去拔一個釘子,直接向上硬拔很難拔,但是,如果左右搖晃( 一連換了好幾個動作 )就可以輕巧地拔出來了。 」

換另一個角度思考,本來比武,直覺的思考就是比快、比力量。然而,有了功夫,要剋制快,就依賴沾黏,去做出比對方更有效更合理的應手,使自己總是處於攻擊方。要剋制力,則是靠著高密度的動作,使對方的力量無效化。( 也合於我的師父所講的:一個要點是「黏」,一個是要點是「密」 )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練聽勁需要注意的事

根據大師兄的說法,在手部如果:
1. 鬥力
2. 強打
3. 不習慣沾黏
4. 不發掘念頭
5. 太常使用的部位
6. 不常使用的部位

都很難練出相當的聽勁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貓咪的鬍子

大山倍達曾說過一句話,「把人縮小成跟貓一樣大小,關進籠子裡去對打的話,人要加一把武士刀,才能打成平手。」顯然就算是空手道的大師,也對於貓的反應能力讚嘆不已。

貓如果被拔掉了鬍子,就會抓不到老鼠。原因是因為,牠的鬍子和人類的不同,是「觸毛」。牠的鬍子本身有雷達的功能。

我的師父黃子健,他如果用他最靈敏的感覺,可以做到近乎只用手上的汗毛接觸對手,就能查覺對手的來去。( 詠春拳要不要改名叫貓拳算了~XDXD )

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蒙眼黐手的心得

又有好一陣子沒有蒙眼練黐手了。今天又來蒙一回。
主要的心得有兩個:
(1) 走位很難處理
師弟看我一蒙眼,果然還是會想試探一下。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利害。一個個都使出了走位--這種我在蒙眼的條件之下相對不好處理的打法。( 這也讓我了解到,難怪平常我總是在這種走位時會挨打,原來我在這種條件下,聽得特別不清楚。)

(2) 遇到會用換的,也很難處理。
我平常遇到會用換的,(這種人通常也很會鬥力 ) ,我通常是讓他們交岔手,自己把自己卡住。不過,在蒙眼的條件下,我比較不傾向做這個交岔手的動作,因為有機會,我就直接打了。也因此一直被換到。

對側手型式的單黐手

詠春拳入門時,要練的單黐手,是同側手型式的。( 我的右手黐對方的左手。) 然而,真實的對打中,總會有出現我的右手接對方的右手的時候。我問了大師兄,為什麼詠春沒有一種單黐手,是練習對側手的問題? 不是應該要有這種訓練方法嗎?

大師兄給的答案是:「因為對側手的問題,必須和身位、起腳一併同時考慮。」所以過去的詠春宗師,把這些動作,安排在木人椿裡。

無限小的動作

以前聽過黃子健講一句:「在黐手的時候,雙方如果鬥力了,先讓的那個人會贏。」這是講「讓」。以前有問過大師兄,某個對方攻向我正中線的動作該如何解,因為我一讓就挨打。大師兄給的答案是:「在動作中插入動作。」這種用「捨己從人」的打法,要用語言描述清楚,實在是很困難。

讓我們考慮用「無限小的動作」來解釋這種打法吧:

當對方的手/拳帶著相當的一股勁力壓過來時,我的手用一個無限小的動作在一瞬間讓出一小段距離時,這個瞬間,對方之於我的作用力會變成零。( 這個就是卸力。)由於我的手已經自由了,接下來要做什麼動作都很容易。話雖如此,前述這個無限小的動作,卻是最難的部分。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夠小的動作,讓的這個瞬間,對方還可以再吃進來一次,愈是卸力卻愈是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