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4, 2011

練武兩年的心得

不知不覺,學功夫已經兩年了。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已經又比去年進步了許多。然而,雖然鬥力的念頭,逐漸愈來愈少了。我在黐手時,還是有很多「無意義」的動作。

有時候,明明已經封手了,我還多拍一下。這些無意義的動作,在真實的作戰中,都會造成我自身的危險。

另外,遇到了跟我一樣會沾黏的對手,我就得比他更輕更巧,變成是我聽得到對方,對方聽不到我,才有可能輕鬆勝過對方。

Monday, April 18, 2011

沾黏與作戰

當我領悟到沾黏的技巧之後,黐手就日益順利,很多招式,以前不會解的,現在都會解了。然而,這是在跟我黐手的人不會沾黏或是沾黏不如我的情況。

如果變成對手在沾黏這個技巧的程度和我不相上下時,我就覺得難以出招了。因為我一旦冒然出招,就變成我離手,對手也是離手,脫手就打,就變成互歐。

遇到了沾黏的技巧和我不相上下時,我該怎麼黐手,這個問題,我終於想出了答案:「我只要比他更輕就行了。」當我的沾黏比對方更輕時,就會變成我在黏對方,而對方黏不到我。再一次,情況變成了我單方面的使用了沾黏。

Saturday, April 9, 2011

練法和打法

在黐手時,可以簡單的區分成練習用,或是作戰用:

如果是練習用的話,可以考慮不發揮自己的反應,用慢一拍或是很多拍來做。不使用步法,都留在原地。前兩項都不使用的話,可以用來和對方對抗的,就只剩下了沾黏的招式散打的招式了,如果又再把眼睛閉上的話,連散打的招式也捨棄了。

如果是作戰用的話,則應該考慮發揮所有的技巧:
(1) 接手時,用散打的招式去沾上對方
(2) 進入近距離後,用步法,走進超近的距離,封住對方的腳。 ( 破步黐手 )
(3) 在近距離解決對手。

Friday, April 8, 2011

對於借力的理解

剛才我去練功,今天我帶一個差不多練一年的師弟。我叫他打兇一點,鬥力、搶快都可以。我這樣說的同時,也把我的接地力和速度也丟棄,沒有多久就被他打好玩的。

//
經過一番思考後,我想我懂什麼是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最大的差異了。

如果我使用接地力、和我的一些素質。要破師弟的打手,是很容易的。這是「打手即消手」的境界,讓師弟連一招都無法完成,就幹掉他。 但是,如果我對於師弟的招式,只是卸,簡單的說,就是讓他完成他的動作之後,我才進行攻擊。這樣子,難度高多了,因為我可以說是,用了"兩個念頭"去對抗對方的"一個念頭"。然而,付出這個念頭的代價,換得的好處就是,我有更多招式的可能性:『因為對方完成了動作,卻沒有打到,無形中,露出了更多的破綻。

==> 等同於我用了對方的打手,來取得我的優勢。

Wednesday, April 6, 2011

詠春拳的影片

youtube上,可以找到一段黃子健大師兄的影片

左邊的這位是黃子健的大師兄,是盧文錦的學生中,最能打的。這個影片用的攝影機,應該是要速度很快的,不然會拍不到手的動作。老實說,也不太清楚就是了。

用這種速度打,眼睛是來不及看拳頭的,一定要用觸覺,才有可能跟上。

所謂「打手即消手」

大師兄問我,我現在領悟的技巧,是怎麼樣的?

我回答:「在動作之中再插入動作,就可以破解各式各樣的奇奇怪怪的招式。」

大師兄說:「這個,就是打手即消手。」

Monday, April 4, 2011

章魚手的破解法

以前我遇到章魚手,( 就是用手死抓住對方的手,讓對方出不了招的手法 ),往往都很頭痛,因為一旦兩手被抓住了,其實真的不好出招。

大師兄曾經教了我兩種破解法:
(1) 利用身位的移動,把身体的勁,打到對方身上。
(2) 一隻橫過來,打掉對方的其中一隻手。(ex: 我的右手打對方的右手 )

以前我只學會第一種,因為比較簡單。終於,今天也學會第二種了,右手一打過去,終於打出了一股勁道,章魚手一瞬間就解開了。

Saturday, April 2, 2011

內門外門

我雙手位於內門,對方從外門雙手打入的解法有:
(1) 雙攤手,向後帶或是直接成打手
(2) 轉馬 + 滾手 ( 此處的滾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膀手要上滾,一種是膀手只作按頭起尾。視對方的手感而定。)

我雙手位於外門,對方從內門雙手打入的解法有:
(1) 枕手 或 拉手 ( 如果聽勁夠清楚 )
(2) 轉馬,一手耕、一手圈( 搶進內門 ),完成避正打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