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8, 2011

滾手是如何產生的

我以前曾經想過一個問題,滾手這樣的招式,是怎麼產生的?

今天我想了一個答案。如果我的雙手交岔,( 當然是被對方交岔的 ),這個時候,我全身放鬆,兩手完全不出力,但是轉馬。

奇妙的事發生了,雖然我的手沒有出力或是運動,但是,確實我做出了滾手。這就是滾手的來由吧?

Thursday, March 17, 2011

最近學會的新招

(1) 耕手打斜
對方有鬥力時,耕手讓對方轉向。我從對方的側面打入。( 因為對方的上手和我的上耕手相交。腹部會有空隙。)

(2) 補位跪肘
對方交錯手出一拉一打。我方手被拉直之後,配合身体向前補位,使被拉直的手可以曲肘,順勢使出「跪肘」

Tuesday, March 15, 2011

健身理論的啟示

在「健身理論」中,肌肉的收縮大致可分成三種:
Isokinetic:
等力收縮、等速收縮。各關節角度皆在同一速度下活動,在整個運動範圍內所產生的力量都是該角度所能發揮的最大力量。例如騎腳踏車,因為在運動過程中所受的阻力可以保持恆定,旋力距不變,不管腳呈現何種角度,kinetic皆不變。

Isometric:
等長收縮。肌肉收縮產生張力,但肌肉長度不發生變化,為一種靜收縮。例如推牆,或者是支撐某一重量不動,雖然人體呈現靜止不動的狀態,但是肌肉仍然受到訓練。許多居家不須器材的運動都會利用這個原理,例如女生最常用來改善胸型的雙手互推擠壓胸肌動作,或是蹲馬步等等都是。

Isotonic:
等張收縮。肌肉收縮負荷單一重量時產生不同的張力,為一種動收縮。中文翻譯有點名不符實,但其實就是最常見的重量訓練,訓練效果受動作的影響非常大,不確實、不完全的動作無法達到該重量所應帶來的效果。

///
就我個人的理解,詠春拳黐手的感覺,會有點類似第一種,因為"等速"。( 第二和第三種,是比較自然的肌肉使用方式 ),然而,詠春拳黐手時,因為必須做到"卸力",巧妙地避開對手的力量,所以自然可以動用肢体,如騎腳踏車一般,總是用同一個頻率、同一個速度。當然,都已經卸力了,所以肢体運動時,也幾乎不會有阻力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