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10

最近一直被黃老師罵~

最近,我黐手時,一直不斷地被黃老師罵。
「沒有動作。」
「不要老是想著要打!」
「不要老是要作戰!」
「黐手不是在作戰!」

老實說,一開始我覺得莫名其妙,因為我黐手的方式,是依照大師兄的指導,堅持以「沾黏」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打法。除非有封手,我原則上也不輕易出打手。簡單的說,我黐手時,並沒有用我腦力的極限不停地出打手。

不過,上週六,黃老師又念了一句:「你不知道你的動作,作戰的意圖很明顯嗎?」

突然,我有點領悟了。用盡腦力,堅持要沾黏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一種隱而不現的攻擊。不知不覺的人,或許會感受不到壓力。然而,對於有某個程度以上聽勁的人而言,就算沒有打手,這都是很強的壓力。

而承受壓力的反應,通常則是開始打很兇,或是進入我的掌握中,所以動作開始變得很少。不過,如果對手是那些功夫更高過我的師兄,我用什麼方式打,師兄都還是可以出得了動作,我就不會挨罵了。

Friday, October 29, 2010

發勁的要訣

(1) 雙腳都要出力。
(2) 身體質心向前移動約十五公分左右。
(3) 如果要把人發到會飛起來,力的方向要向下打。
(4) 使用二種力,一個是對方的力,一個是自己大腿的勁道。

Monday, October 25, 2010

[轉貼]內功的科學解釋

太極拳訣中有一句:"力出於骨,勁由於筋"。這裏的筋其實仍然是指肌肉,只不過是肌肉的一種特殊的使用方式。內功拳的巨大殺傷力是科學運用人體肌肉和骨骼的結果,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它是基於兩點: 
(1) 肌肉的非線形特徵 ==> 筋
(2) 骨骼的最佳承力角度 ==> 骨

肌肉的力量是非線形的有一段力量最大、速度最快、消耗最小的距離。這段運動距離就是內家拳所謂的""。內家拳就是要養成這種獨特的肌肉使用習慣。練健美的方法是內家拳最反對的。

人的每塊骨骼和關節有其最佳的承力角度,在這個角度上力量可以大到無法想像。以脊椎為例, 脊椎骨間的緩衝是液壓,只要正面受力幾千斤都沒問題,一但產生過度彎曲,很快就會受傷。 骨盆也是。常人別說用力,就是站的姿勢不對都會傷了脊椎。人體一但不用力很快肌肉骨骼就會萎縮,人體鈣質最先流失、也最嚴重的就是脊椎和骨盆,全因常人少用脊椎和骨盆承力。四百公斤的重量, 我能蹬近百下,用的是腰力和骨頭, 其實很輕鬆。 四川山民還能背三、四百斤的豬,走二、三十裏山路,就是用的骨頭承力,用力科學, 累是累,但並非不可承受。 諸位可做個實驗,找根豬腿骨,平放在案板上,豬腿骨只要兩頭有支撐,就是用斧頭都劈不斷;但是提起豬腿骨,讓另一頭懸空,用刀背輕輕一彈就斷。 

所謂太極懂勁就是在師傅的引導下學會用腰腿的骨頭一節節上來承任何方向的力。只要用力對了,師傅一下就感覺到了。師傅一聲"好",從此記下這種感覺,慢慢加重,越練越骨壯筋強。 此所謂"脫胎換骨"者,每個人的骨骼都要些小缺點,正確用力可以糾正回來,這個過程需要幾年。此後,便可不敗。
 
內功打人其實是用骨骼頂人。太極四字秘訣"敷、蓋、對、沖",就是調好骨骼對著你,腳往地下蹬,再加上他沖上來的動量,骨骼的巨大而短暫的一頂能一下就能打得對方筋骨錯位。 內功的每一招都是擺好骨頭架子, 16字真言:"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就是擺骨頭架子的關鍵。 李雅軒的拳姿正正方方就是用上了骨力所至,鄭曼青拳照裏調整骨骼的跡象就更明顯。內功的每一招,動作小, 但有骨力。 西方拳擊除了很近身的鉤拳, 少有有骨力的。 形意的雞形,用頭打人, 一但練出骨力, 你一拳打去, 他用臉一頂, 可能骨折的是你的拳頭。

內功拳沒有師傅千萬別練, 會練成畸形。 我講的再清楚, 你覺得對了, 其實百分之百還是錯的。 有心向學者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運動, 打籃球, 踢足球(頭球一定要練出來 打好底子。 以後一有機緣, 老師一點即通。


Saturday, October 23, 2010

連環滾手

師兄帶我的手的時候,師兄出拉手,( 同側手的拉手 ),而我被拉的時候,做不出滾手。師兄拉我的手,握力相當大,我本來以為,在這種握力之下,是不可能做出滾手的。

然而,我錯了。師父大概佛心來了,他針對這招來教我:
他先滾第一次,這一次的滾,動作相當小,只是利用轉動來卸力。然後,立刻滾第二次,這一次,就把完整的滾手做出,動作大,攤手直接打向對方的臉。

Saturday, October 16, 2010

外門打入的三種破法( 膀手、攤手、麻手 )

當對方使用從外門沾黏打向內門的拳時,我可以有三種破法:
(1) 由於對方的力向內,我可以順勢出膀手,膀手的手碗上翻繞到外門,出打手。
( 第一個動作卸力,第二個動作搶佔中線,第三個動作出打手。)

(2) 轉馬,同時攤手攤向對方的內門,出打手。
( 第一個動作搶佔中線,第二個動作出打手。)

(3) 順對方的勢出麻手,直接將手抬起來打對方
( 一個動作完成攻擊 )

Tuesday, October 12, 2010

交岔封手的變化形式

大師兄前幾天,教了我一招:交岔封手的變化。

當我想把別人給交岔封手時,如果對方上手鬥力,和我抗,我的上手壓不下來時,我就將意念動到下手去,用下手將對方的下手上移,就可以將別人封手了。

Monday, October 11, 2010

轉馬的要訣

上週,大師兄示範給我看,真正的轉馬。

他讓我用手從他的背後,環抱他。然後,他轉馬,將我甩開。他輕輕一轉,我就有被甩出去的感覺了。同樣的事,換成是我轉,卻轉不出這個力道。他的說法是,「必須要用骨頭轉,不可以用肌肉去轉。」

這句話,我一開始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因為,骨頭是出不了任何力的,肌肉才出得了力。然而,大師兄說的東西,是他的本體感覺。我重新思考之後,他會感覺到,用『骨頭』在出力,那,他使力的肌肉,應該是在身體的深層,很靠近骨骼的地方,可稱之為核心肌群。

於是,我想通了。重點是:「要設法讓身體的質心成為旋轉軸,因為,一旦身體的質心成為旋轉軸,轉馬時,身體沒有左右前後的位移,自然不會和對手抗到力量。這樣子,對手會被輕易的甩開,因為他直接承受了我方發出的勁力。」


Tuesday, October 5, 2010

練武一年半

最近,我發覺我常用的,用的勉強算順的打手,似乎只有四招。
(1) 內門,由攤手轉成打臉
(2) 外門,由伏手轉成打肚子
(3) 交岔封手,兩點齊放
(4) 抱排掌

然而,其實,我在出打手的一瞬間,手還是會硬。似乎是打人的念頭,跑到了手上。這個現象,讓我的打手容易被對手查覺。

Friday, October 1, 2010

交岔封手的探討

被交岔封手時,如果對手是一個使用『兩點齊放』的人,當我被封的一瞬間,他的下手會很快地離開我的手,如果讓對方的這隻手跑掉,我就進入了被一手管兩手的敗形。

考慮,如果對方的下手迅速上移時,且對方的上手有帶力量下壓:
(1) 我無論如何,堅持沾黏,順對方的勢做出逆滾 => 這時候,很容易被對方做三角封手。 (X)
(2) 我放棄沾黏,讓對方的手離開,之後再用攔手或拉手臘手去解
==> 這樣,就脫離了沾黏,很危險 ( X )

很難做出,但是似乎是最好的解法是,被封的一瞬間,做滾手 ( 正滾 ),這樣我的膀手還是可以黏到對方的手,之後,再設法做出抱排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