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上,力的變化方向,應該可以有6個。然而,經過仔細的思考,我發現:其實對於每個招式,只研究三種方向,應該也夠。最重要的方向,應該只有三個就可以了。
向前:最具有攻擊性
向後:對於對於最具攻擊性的動作,可以借力
向上下左右:適合卸力
由這個概念出發,膀、攤、伏於同側接手時的變化如下:
膀手的變化:
向前:穿橋
向後:翻轉到外門
其它:轉成攤手
攤手的變化:
向前:穿橋
向後:之後轉成出印掌
其它:轉成膀手
伏手的變化:
向前:衝拳
向後:拉手
其它:枕手
Monday, June 28, 2010
Saturday, June 26, 2010
進階的帶手手法
(0)基本概念:
用枕手 ---> 可以帶出枕手
用攤手 ---> 可以帶出膀手
用膀手 ---> 可以帶出攤手
交錯手相接時,我的上手做膀手的動作。由於對方如果有沾黏,則他的上手會反射性地做出難手。
(2) 設法帶出「枕手」
當我的手在對方手的內門,我出力上提 (引誘對方出一個反抗的力),然後自己做出枕手。對方會因為(a)受到引誘 (b)由於沾黏產生的跟隨,進而做出枕手的動作。由於可以控制枕手的落點,可以使對方做出交岔封手。
Friday, June 25, 2010
有系統的訓練方法( 第二年之後 )
(1) 理解心法
將每一條可能的軌跡,探討清楚。動作和動作之間,有無數可能的點、無數可能的角度和軌跡。 => 密度
(3) 蒙眼黐手
強迫學習者把手黏好。 ==> 粘度
(4) 不動步
強迫自己練好手法。 ===> 不要依頼身法、腳法來逃避問題
(5) 化招
只防禦不攻擊。 ==> 讓自己可以承受別人的密度
(6) 帶手
設法由"不帶有勝負心"的帶手,學會
(a) 打手即消手
(b) 借力
(c) 布局
(7) 學習使用「沾黏模式」來作戰
Thursday, June 17, 2010
逆滾 & 破解三角封手
當正滾之後,若對方又出了其它動作,( 拉手或是打手。)
可能的應法:
(1) 逆滾,但是同時下手做脫手,於是產生了膀手一手管兩手的狀態,可以出臘手
(2) 逆滾 + 攔打 或 砍頸手
(3) 發動逆滾時, 改用「抱牌掌」 ( 這樣不容易被三角封手 )
// 要使用抱牌掌時,如果遇到對方鬥力的情況,以身補手,身體下沉,將對方的力量卸去。
// 要使用抱牌掌時,如果遇到對方鬥力的情況,以身補手,身體下沉,將對方的力量卸去。
然而,這種時候,如果對方的動作很快,很可能會出三角封手。
這個三角封手的破解:
(1) (被對方抓住的)膀手上抬,形成攔打
(2) 正滾 (同時解開卡住的形勢 )
Tuesday, June 15, 2010
詠春拳的心法
(0) 沾黏
=> 不偷打、不搶打
(1) 卸力
=> 能卸才能借,上下鬥力左右無力
(2) 四兩撥千金之法
=> 利用物理上的「功能原理」來卸力
(3) 避實擊虛、兩點齊放
=> 協調性
(4) 敗形不敗馬,敗馬不敗形 ( 以身補手,以手補身 )
=> 形已經被吃掉時,轉一點點馬,取得空間,又可以出動作。
(5) 避正打斜
Tuesday, June 8, 2010
Monday, June 7, 2010
詠春拳的level
level 0:卸力 -> 封手 -> 打手
level 1 :打手即消手 ( 吃掉對方的動作,同時完成打手 )
level 2 :借力 ( 借用對方的動作,同時完成打手 )
level 3 :布局
Sunday, June 6, 2010
面子放下來了,功夫就出來了。
黐手,本質上,就是模擬「作戰」。
由於是模擬,可以很容易在simulation中進行debug。要讓bug可以浮現,勢必要先將作戰中的「力量」和「速度」兩個component去除。
///
然而,有很多人沒有搞懂這件事,把黐手視為是作戰,想成是有勝負的。快要挨打的時候,就提高速度和力量,把形勢扳回來~ 面對這個人性問題~
我的解法是:「如果對方是師兄,所以不願意輸,那我就不要贏就好了。」可以把對方拉到拔根時,只輕拉,讓對方有被拉的感覺即可以,如果對方想要和我一爭勝負,那…我也練不到東西。
Saturday, June 5, 2010
來留去送與招式 part 1
心法:一旦卸去對方的力,雙手就是自由的,這時候,要做什麼招式都可以。
(1) 逆滾攔打 :
當對方使我做滾手之後,如果對方出攤手壓在我雙手的交岔點上,
企圖一手管兩手,我順他的力逆滾,出攔打。
(2) 逆滾砍頸手:
類似一的情況,但是對方雙手的位置我都能掌握
(3) 脫手臘手:
當對方下壓封手時,順他下壓的勢,出脫手臘手。
Wednesday, June 2, 2010
三種打法
練詠春的結果,就是三種打法:
(1) 散打
(2) 鬥力才有辦法出打手
(3) 不鬥力也可以出打手
為什麼是這三種?
(1)沒有沾黏 ---> 散打
(2)有沾黏 ,但是動作和感覺沒有結合( 只有不到5%的動作是來留去送 ) ---> 鬥力才會打
( 因為只有鬥力的時候,才能清楚地掌握對手。)
(3) 有沾黏 + 有來留去送
(1) 散打
(2) 鬥力才有辦法出打手
(3) 不鬥力也可以出打手
為什麼是這三種?
(1)沒有沾黏 ---> 散打
(2)有沾黏 ,但是動作和感覺沒有結合( 只有不到5%的動作是來留去送 ) ---> 鬥力才會打
( 因為只有鬥力的時候,才能清楚地掌握對手。)
(3) 有沾黏 + 有來留去送
Tuesday, June 1,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